底漆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底漆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经济复苏后可能面临通胀挑战

发布时间:2021-01-07 18:19:20 阅读: 来源:底漆厂家

通货膨胀似乎已经是很遥远的过去。但是,经济发展有其周期,今天衰退、明天发展、后天过热,大减价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。一旦经济恢复,中国可能面临严峻的通胀挑战。

笔者认为,我们仍处在通胀的时代,当前不过是通胀大潮流中的小间歇。高通胀的压力是结构性的,低通胀的现象仅是周期性的。通胀是国际经济重组的长期效应,不可能因一两次经济衰退而逆转。

全球化过程中的通胀

要了解通胀的势头,我们不妨回到此次经济衰退之前。2007年11月,中国的通胀率达到6.9%,2008年初政府开始限制一些关键性商品的价格。美国劳工部则几乎同时公布,2007年美国消费品的通胀率从2006年的2.5%增长到4.1%,为17年来最高。这些迹象表明,全球也许已经步入了通胀的时代。而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时的现象,我们不能用经济谷底中的低通胀数据来判断正常发展时期的情况。

这次通胀的浪潮和过去不同,主要原因不在于某国政府的具体经济政策,而在于全球化进程。也就是说,这种通胀很可能超出某个政府的控制能力。

笔者把冷战后的全球化过程从通胀的角度分为两大阶段。第一阶段是低通胀阶段,第二阶段是高通胀阶段。在过去20多年,中国和印度两大发展中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,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工和产品,使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得以维持高速经济增长和低通胀。一般而言,经济高速发展总会带来通胀。高增长和低通胀即使不算反常,也属罕见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一再解释,中印进入世界自由市场体系之后,10年左右的时间为全球经济输入的劳动力就有好几亿。这是史无前例的。劳动力供给的增加,就如同一切商品供给的增加一样,必然会压低劳动力本身的价格。在过去,美国经济一高速发展,各种公司就竞相雇人,导致劳工紧缺,从而抬高了劳工的工资。到了1990年代,虽然经济发展一日千里,但因为中印两国廉价劳工的存在,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劳工丧失了讨价还价的资格,自己的工作不被外包到国外就算不错了,所以其工资无法像过去那样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上涨。当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工承担了一般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时,这些产品的价格自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降低而走低。这就是所谓的低通货膨胀阶段,是由全球经济结构性的变化所导致的,无法用美国经济来解释。

但是,当中印两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,就大幅度提高了对原材料的需求,从而带动了全球原材料价格的上涨。同时,美国因为石油危机的影响,把大量农地用于种植玉米,以制造乙醇等绿色燃料,侵夺了食品生产的资源。中印两国生活水平的提高,不仅使劳动力的价格逐渐变高,也使世界1/3人口的食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,肉食比重大增,养殖牲畜所需要的饲料开始和人争夺农地。这些因素,自然导致了食品价格的上涨,石油、矿产、农产品(000061)等等,几乎无所不涨。而且这一趋势很难在短期内得以逆转。这就是高通胀期。特别是全球粮食价格在2007年大幅度上涨后,泰国、越南、印度等主要大米出口国在2008年宣布限制大米出口,有些国家干脆下了出口禁令。同时,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2007年就提高了35%,人民币持续升值。中国产品开始变贵了。

其实,中国进口的通胀恐怕更多。以原油而论,中国在2003年还是每日进口550万桶,2007年则日进750万桶。在同一时期全球铜需求量增长中,中国因素占了64%;在铝需求的增长中,中国因素占了70%;锌需求的增长则有82%是中国经济所推动的。这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,远超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幅度。

如果这样的通胀得不到抑制,老百姓即使工资上涨,实际收入也并不会增多,甚至可能造成购买力下降。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来抑制通胀,短期可以应急,长期则可能造成短缺经济、地下经济,最终得不偿失。

给制造业带来加价压力

通胀不仅仅是民生问题,也是关乎制造业生存的问题。这一点,看看自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史就能明白。

在工业革命以前,人们的收入绝大部分都用在了食品消费上,几乎没有剩余的购买力来消费工业品。所以,工业革命的前提就是农业革命。这种农业革命一来使较少的农业人口可以养活较多的工业人口,使大量劳工脱离土地而集中于城市的大工厂,二来则提高了农业的产量、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,使食品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变小,人们在吃饱了以后对工业品的购买力大幅度提高,进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消费市场。也就是说,食品相对价格的降低,是工业革命的基本前提。每当食品价格提高时,不仅民生面临着压力,制造业也面临着压力。老百姓在菜篮子之外可花的钱少了,制造业要想维持自己的市场规模,就必须通过压低产品的价格来促销。好在在工业革命前半段,技术创新不断,使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。每到食品价格上涨时,制造业大多能够降价维持市场规模,并通过大幅度削减成本来维持甚至提高利润。这也是工业革命能够保持其动力的原因。

如今中国还处于工业化时代,尚未进入后工业社会。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,与工业革命前期非常相似,但现实条件则十分不同。

首先,就国内市场而言,食品消费在老百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。这部分价格的上涨,对民生的影响特别大。钱如果全花在菜篮子上,购买工业品的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,这就向制造业提出了以降价来维持市场规模的要求。其次,在工业革命早期,欧洲主要工业国家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创新,而且在美洲不断开拓,获得了大量的原材料,大幅度降低了原材料价格,为工业品的降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而中国面临的国际境况正好相反。

全球经济的扩张,带动了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,给制造业带来的不是降价的条件,而是加价的压力。当食品价格上涨、工业品价格不能适当回落而维持老百姓购买力平衡的时候,整个生活费用就会显著上涨,促使劳动力成本的提高,会进一步给制造业造成涨价的压力,形成一种涨价不断地刺激新一轮涨价的局面。

(作者系旅美学者,现为美国波士顿Suffolk大学历史系副教授)

通胀是国际经济重组的长期效应,不可能因一两次经济衰退而逆转。我们仍处在通胀的时代,当前不过是通胀大潮流中的小间歇,一旦经济恢复,中国可能面临严峻的通胀挑战

上海明珠医院医师介绍:尿毒症患者会出现的症状有哪些

在上海看妇科哪家医院较好

重庆市口碑好的牛皮癣医院

上海妇科医院_月经不调对怀孕有什么影响

上海哪家医院治冠心病好:控制冠心病发作的方法

上海哪个医院做缩阴手术较好